① 顆粒污泥的外觀: 顆粒污泥的外觀實際上是多種多樣,有呈卵形、球形、絲形等;其平均直徑為1 mm,一般為0.1~2 mm,最大可達3~5 mm;反應區底部的顆粒污泥多以無機粒子作為核心,外包生物膜;顆粒的核心多為黑色,生物膜的表層則呈灰白色、淡黃色或暗綠色等;反應區上部的顆粒污泥的揮發性相對較高;顆粒污泥質軟,有一定的韌性和粘性。
② 顆粒污泥的組成 在顆粒污泥中主要包括:各類微生物、無機礦物以及有機的胞外多聚物等,其VSS/SS一般為70~90%;顆粒污泥的主體是各類為微生物,包括水解發酵菌、產氫產乙酸菌、和產甲烷菌,有時還會有硫酸鹽還原菌等,細菌總數為1~4×1012個/gVSS;常見的優勢產甲烷菌有:索氏甲烷絲菌、馬氏和巴氏甲烷八疊球菌等;一般顆粒污泥中C、H、N的比例為C約為40~50%、H約為7%、N約為10%;灰分含量因接種污泥的來源、處理水質等的不同而有較大差距,一般灰分含量可達8.8~55%;灰分含量與顆粒的密度有很好的相關性,但與顆粒的強度的相關性不是很好;灰分中的FeS、Ca2+等對于顆粒污泥的穩定性有著重要的作用,一般認為在顆粒污泥中鐵的含量比例特別高。 胞外多聚物是另一重要組成,在顆粒污泥的表面和內部,一般可見透明發亮的粘液狀物質,主要是聚多糖、蛋白質和糖醛酸等;含量差異很大,以胞外聚多糖為例,少的占顆粒干重的1~2%,多的占20~30%;有人認為胞外多聚物對于顆粒污泥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但現在仍有較大爭議;但至少可以認為其存在有利于保持顆粒污泥的穩定性。
2) 顆粒污泥的類型 有人將顆粒污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即:A型、B型、C型,分述如下:
① A型顆粒污泥: 這種顆粒污泥中的產甲烷細菌以巴氏甲烷八疊球菌為主體,外層常有絲狀產甲烷桿菌纏繞;比較密實,粒徑很小,約為0.1~0.1 mm。
② B型顆粒污泥: B型顆粒污泥則以絲狀產甲烷桿菌為主體,也稱桿菌顆粒;表面規則,外層繞著各種形態的產甲烷桿菌的絲狀體;在各種UASB反應器中的出現頻率極高;密度為1.033~1.054 g/cm3 ,粒徑約為1~3 mm。
③ C型顆粒污泥: C型顆粒污泥由疏松的纖絲狀細菌繞粘連在惰性微粒上所形成的球狀團粒,也稱絲菌顆粒;C型顆粒污泥大而重,粒徑一般為1~5 mm,比重為1.01~1.05,沉降速度一般為5~10 mm/s。